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目前常用的产品标准有哪些?
答:
行业标准:JG/T 369-2012《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 370-2012《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
团体标准:T/CECS 10097-2020《大直径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T/CECS 10116-2021《湿气固化型缓粘结预应力筋用粘合剂》;T/CECS 10117-2021《湿气固化型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检测报告中不同的检测类别有何差异?
答:
检测类别 | 定义 | 特点 | |
型式检验 | 抽样检测 | 第三方检测机构随机从委托方的产品生产批次中见证抽样,对样品按指定标准中的所有项目进行检验后出具的报告。 | 检测机构既对样品的检测数据负责,也对样品来源、代表性负责。该报告更具备权威性和公信力。 |
委托检测 | 由委托方送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样品按指定标准中的所有项目进行检验后出具的报告。 | 检测机构仅对样品的检测数据负责,不对样品的来源、代表性负责。 | |
委托 检测 | 由委托方送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样品进行检测后出具的报告。 | ||
见证 检测 | 在监理单位或项目法人监督下,由施工单位有关人员现场取样,并送到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质重检测单位所进行的检测后出具的报告。 |
型检报告(抽样)的送样日期(抽样日期)、报告日期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答:送样日期为委托方送样的日期;抽样日期为检测机构抽样的日期;报告日期为检测机构完成检测并出具报告的日期。报告日期应晚于送样日期(或抽样日期)的时间,且间隔时间不小于各技术指标的检测周期。
各标准对应型检报告的有效期是几年?
答:(1)行业标准:
JG/T 369-2012《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每 2 年需进行一次型式检验。若停产 1 年后,恢复生产时则需进行型式检验。
JG/T 370-2012《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正常生产时,耐久性能检验每 4 年进行一次,其余性能检验每 2 年进行一次。同样,停产 1 年后恢复生产,需进行型式检验。
(2)团体标准
T/CECS 10097-2020《大直径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标准规定, 正常生产时,每3年进行一次型式检验;停产 1 年后恢复生产,需进行型式检验。
T/CECS 10117-2021《湿气固化型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T/CECS 10116-2021《湿气固化型缓粘结预应力筋用粘合剂》标准规定,正常生产时,每3年进行一次型式检验;停产6个月后恢复生产,需进行型式检验。
注意:过期型式检验报告无效!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主要检测项目的核心作用是什么?
答:
主要检测项目 | 核心作用 |
张拉适用期 | 是保证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可正常进行预应力张拉的核心参数。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须在张拉适用期内完成预应力张拉。否则可能会出现预应力钢绞线施加在结构上的有效应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甚至无法进行预应力张拉的情况,直接危及工程结构安全。 |
有效强度固化期/固化期 | 是保证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得以实现达到有粘结受力状态的必要条件。若未按要求时间固化,会导致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无法共同受力,结构受力性能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影响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
固化后耐久性能(耐湿热老化和高低温交变) | 用以评价粘合剂的使用寿命,保证粘合剂在使用工况下长久保持稳定的性能指标。 |
固化后力学性能 | 固化后的拉伸剪切强度、抗压强度、弯曲强度是粘合剂的核心力学性能指标,是保证粘合剂质量的关键。 |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型检报告主要检测项目的核心作用是什么?
答:
主要检测项目 | 核心作用 |
预应力钢绞线性能 | 预应力钢绞线是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母材,是缓粘结预应力体系的受力骨架和核心功能实现的载体。 |
护套性能 | 护套的肋高、肋槽高、肋间距等参数是决定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粘结锚固性能的重要因素。 |
摩擦系数K、μ | 反映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在张拉过程中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大小。摩擦系数越大,张拉时的应力损失就越大,相应的有效应力越小,会直接影响预应力的施加效果,进而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及其专用粘合剂检测报告中检测项目对应的检测结果数据不全,检测报告能否用?
答:不能作为最终采信!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型检报告必须涵盖标准中规定的型式检验项目。若检测数据不全,就无法准确判断产品最终是否合格,这类产品很可能是因为无法通过该检测项目而未进行检测的伪劣产品,如使用则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如何辨别检测报告的真伪?
答:
(1)官方网站查询:登录市场监管总局官网(www.samr.gov.cn),通过“服务→我要查→检验检测报告编号查询”输入报告编号,查询出具该报告的时间及对应的检验检测机构信息,进而可判断相关检验检测报告的真伪,目前系统支持查询2016年之后的有效报告。
(2)官网 / 电话 / 二维码:通过检测机构官网、电话、扫描报告上的二维码,查询出具该报告的时间及对应的相关信息进而可判断相关检验检测报告的真伪。
(3)原件核验:提供检测报告原件,核对资质编号与机构官网信息是否一致。
提示:建议至少通过2 种以上方式交叉验证,避免单一维度误判。如对报告存疑,可直接联系机构或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核实。